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我始终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深知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更需要扎根中国大地,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今年7月15日,我有幸参与赴宜昌市秭归县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深度学习调研活动,围绕“党建引领聚合力 思政实践促发展”这一主题,走进田间地头、产业车间、党群服务中心,近距离观察秭归县在党建引领下的发展实践。此次调研不仅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更为我今后的思政课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现将学习心得梳理如下。
一、调研背景:从“理论课堂”到“实践现场”,探寻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
秭归县作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实践为路径的发展之路。选择秭归县作为“行走的思政课”调研地,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秭归县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的做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库”,能够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学的实践经验。 在调研前,我曾多次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党建引领的重要性”,但多停留在政策解读和理论分析层面。此次调研,我们带着“党建如何具体赋能基层发展”“思政实践如何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在县域治理中落地生根”三个核心问题,先后走访了秭归县九畹溪镇,实地考察了屈姑集团产业基地以及三峡移民博物馆、党群服务中心、屈原文化研究院等场所,与基层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产业带头人深入交流,真正实现了从“听理论”到“看实践”、从“讲概念”到“悟原理”的转变。
二、调研所见:党建引领下的秭归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
在秭归县的调研过程中,“党建引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每一个环节的“红色引擎”。这些实践生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论断——当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时,就能形成强大的“聚合力”,推动发展质量的提升。
(一)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让“小脐橙”变成“大产业”
秭归县是“中国脐橙之乡”,脐橙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过去秭归脐橙面临“散户种植、品质不均、销路狭窄”的问题,产业发展一度陷入瓶颈。近年来,秭归县以“党建+产业”为抓手,通过“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在田埂间”的模式,破解了产业发展的难题。在宜昌产业发展版图中,屈姑集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以柑橘精深加工为主导,构建起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
屈姑集团建立4 万亩柑橘、蔬菜种植基地,年生产、加工、销售农副产品超 20 万吨,极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其已开发 100 多个脐橙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从花到果、从皮到渣的零废弃综合利用,增值效益显著。产品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远销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推动宜昌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打响 “秭归脐橙” 等地域品牌,促进品牌影响力提升。
从产业带动看,它创造1200 多个直接就业岗位,间接带动 2.5 万农民增收,探索出 “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组织 + 产业基地 + 农户 + 科研单位 + 互联网” 模式,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还带动包装、物流、印刷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在经济与生态效益上,每年助力近 4 万吨柑橘等外果销售增值,增加移民收入;避免残次果丢弃对库区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生态双赢,为宜昌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移民新村”变成“幸福家园”
秭归县是三峡工程移民大县,全县移民人口超过10万。移民安置不仅是“住房搬迁”,更涉及“生活适应、就业保障、社区融入”等一系列问题,基层治理难度较大。在移民新村,我们看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秭归方案”。例如万古寺移民新村党支部以“党建+网格化治理”为核心,将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党员担任“网格员”,负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工作。党支部还建立了“党员议事会”“群众恳谈会”制度,每月邀请村民代表、党员共同讨论村里的大事小情,比如小区环境整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就业岗位对接等。 此外,新村党支部还注重“思政引领”与“治理实践”的结合,在社区活动中心设立“移民精神讲堂”,邀请老党员、老移民讲述三峡移民的奋斗故事,传承“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移民精神。
这种将思政教育融入基层治理的做法,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引领,实现了“治理”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党支部通过搭建“议事平台”“服务平台”,让群众从“治理的对象”变成“治理的主体”,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激发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移民精神讲堂”的设立也印证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传承优秀精神文化,能够凝聚起群众的思想共识,为基层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调研所思:以实践为桥,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活”在思政课堂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此次秭归调研不仅是一次“实践学习”,更是一次“教学反思”。过去,我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往往更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容易忽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原理离自己很远”“学了没用”。而秭归县的实践让我明白: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在于“能指导实践”。未来,我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教学工作:
把“秭归案例”融入课堂,让原理教学更“鲜活” 秭归县的党建引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基层的生动体现。比如,在讲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我可以结合秭归县“党建引领脐橙产业发展”的案例,说明党建作为“上层建筑”如何优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可以结合“移民新村网格化治理”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群众路线”的重要性。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抽象的原理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指导实践的武器”。
把“实践方法”引入教学,让思政课堂更“互动”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调研,让我意识到“实践式教学”的重要性。未来,我将尝试在教学中引入“调研式学习”“案例讨论”等方法:比如,组织学生围绕“身边的党建引领案例”开展小组调研,让学生走出课堂,采访社区党员、基层干部,收集实践素材,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调研成果;或者以秭归案例为蓝本,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方案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原理、运用原理。
把“精神力量”传递给学生,让思政教育更“走心” 秭归县的实践中,处处体现着“党建引领的凝聚力”“群众奋斗的创造力”“文化传承的生命力”。这些精神力量,正是思政教育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核心内容。未来,我将在课堂上不仅讲授原理知识,更要讲述秭归基层党员的奋斗故事、移民群众的团结故事、文化传承者的坚守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此次秭归调研,我最大的感悟是:“党建引领聚合力 思政实践促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党建引领是“根”——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思政实践的正确方向,才能凝聚起发展的合力;群众需求是“魂”——只有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思政实践,才能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才能推动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更要用实践中的鲜活案例诠释理论的真理力量,用实践中的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未来,我将继续参与“行走的思政课”调研活动,深入更多基层一线,收集更多实践案例,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思政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悟”进去,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此次秭归之行,是一次“补钙壮骨”的学习,更是一次“赋能充电”的实践。我将带着调研中的收获与思考,回到课堂、走向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鲜活的方法、更深刻的理论,上好每一堂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