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8日,武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0余名思政课教师奔赴屈原故里宜昌市秭归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深度学习调研活动,此次沉浸式学习体验,我们受益匪浅。
在湖北省秭归县槐树坪村,武汉学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派出驻村人员,与槐树坪村建立帮扶关系,结合自身教育、人才、资源等优势,通过多元化举措助力该村实现发展提升。通过村党支部书记王照介绍,我们了解到驻村队员们始终恪守责任担当、弘扬奉献精神,在各类考验与自然灾害应对中积极作为。工作队累计开展入户慰问154次,投入帮扶资金50余万元、慰问金5万余元,助推消费帮扶资金超60万元,行程达1200余公里,紧密联系149户352名困难群众。帮助村里修缮道路、改善供水供电条件,修建文化活动广场、村民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提升村民生活便利性。确定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现在已经有李子、蜂蜜等特色产品,有乡村旅游漂流观光,村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村民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此次实地研学,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应当将槐树坪村的鲜活见闻和深刻感悟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讲准,帮助学生切实理解乡村振兴背后的社会发展深意,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本次参观屈姑集团车间,深感其现代产业经济的蓬勃活力。自初建时的68亩、18名员工,屈姑集团已发展至占地200亩,拥有正式员工385位,并在生产旺季雇佣约1200名临时工。各车间布局合理,产品多样,成为产业振兴的鲜活例证。浓缩汁车间抓住市场机遇,每小时处理鲜果10吨,月产浓缩汁约40吨,展现了企业在新质生产力上的敏锐与高效。脐橙饼与粽子车间传承文化,创新生产中秋酥月和粽子,为现代产业注入文化活力。冷藏室与仓库设施先进,万吨级冷藏室及在建智能仓库仅需6人管理7900个仓位,确保产品新鲜安全,彰显技术革新与智能管理成就。陈皮丁车间利用脐橙皮高营养价值,生产优质产品,经过488项农产检测,成功出口日本,拓展市场实力。豆类罐头车间精简高效,25名员工日出货量可达20柜,精细工序成就高效生产典范。马口铁车间一分钟产出500只罐子,灵活工作制满足客户需求,体现灵活应变与优质服务。果酒车间年产量700万支陈酒,涵盖多种类型,丰富产品线,提升市场竞争力。水果罐头车间加工多种水果,严格工序保证品质,产品远销多国,赢得国际声誉。屈姑集团以先进技术、严格管理提升秭归橙子附加值,为当地经济、产业振兴贡献力量,其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也为现代产业经济、思政课教学提供宝贵案例与启示。
作为思政课教师,参观葛洲坝枢纽工程时,我深感震撼。这座工程不仅是水利技术的里程碑,更是一堂生动的“大国思政课”。它让我对“国之重器”充满敬畏,对建设者精神满怀崇敬。葛洲坝诞生于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数万建设者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长江天堑上创造了从“纸上蓝图”到“江上巨坝”的奇迹。这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也是思政课中“实践出真知”“人民创造历史”的鲜活注脚。
葛洲坝在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方面展现出多重价值,彰显了“国之大者”的格局。大坝每年输送数十亿度清洁电能,万吨级船队通江达海,防洪体系守护着千万群众安宁。这印证了“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体现了重大工程在增进民生福祉上的重要作用。此外,葛洲坝的生态保护与移民工程也值得称赞。库区生态修复让长江岸线绿意盎然,移民安置中“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在创新层面,葛洲坝始终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从攻克泥沙淤积难题到智慧运维系统的应用,都印证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此次参观让我更加明确:思政课要走出教室,将大国工程、奋斗故事转化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