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武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赴宜昌市秭归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学习。从槐树坪村的乡村蝶变,到三峡大坝的大国雄姿,再到移民博物馆的精神洗礼,实践探索让教师们对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思政教学积累了宝贵的鲜活素材。
在槐树坪村,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座谈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王照书记深切表示道,武汉学院驻村工作队五年间开展了154次慰问、投入50余万元帮扶资金、助推消费帮扶资金超60万元,协助打造了“两子一蜜”的特色产业、解决了455人安全饮水的问题,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化。而王照书记更是用自身行动,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当代青年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王书记毕业后放弃沿海高薪工作,选择返乡用知识服务乡土,他用平凡的坚守向我们展现了爱国担当,将个人理想与乡村振兴事业紧密结合,也为更多人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树立了鲜活榜样。

在三峡大坝,“大国重器”的震撼直击心灵。壮阔的坝体向我们展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更让我们读懂了这背后的制度优势——唯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才能支撑起这样惠及亿万人民的世纪工程。在三峡移民博物馆,那把标注“175米——国家需要的高度”的水位尺、1346件移民捐赠的生产工具,无声诉说着“舍小家、为国家”的移民精神。十万移民背篓装起故乡、云阳张飞庙整体搬迁的故事,让“家国情怀”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集体抉择。

此次实践让教师们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使命——要做“鲜活素材的挖掘者”,更要做“精神价值的传递者”。武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将秉持“实践出真知”的态度,深耕秭归县思政资源,以三峡库区移民故事为起点,挖掘其中蕴含的移民群众家国情怀,延伸讲述新时代秭归青年传承爱国爱家精神的鲜活事例,生动展现国家为推动秭归发展给予的资源支持与政策帮扶,孕育出了特色的脐橙产业成果。在此基础上,用好数字化媒体资源,将这些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思政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讲思政课系列比赛,让思政课真正“活” 起来、“实”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