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一位教师,今年暑假我随学院研学团队赴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槐树坪村开展实践调研。这片孕育了屈原“上下而求索”精神的土地,如今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行走在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间,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听着村书记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规划,我深刻体会到:槐树坪村的“五年蝶变”不仅是一部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更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规律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
一、从“民生艰”到“福祉增”:百年民生理想的当代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奋斗史。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民生改善始终是历代先进分子的理想追求。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这些理想终究沦为空想。
槐树坪村的变迁让我对这一历史逻辑有了更真切地认知。村支书王照提到,驻村工作队累计开展入户慰问154次,投入帮扶资金50余万元,解决125户455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这些数字背后,是“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承诺在乡村的落地生根。当看到村民打开自家水龙头流出清澈的自来水时,我不由想起近代中国农村“饮水难、行路难”的悲惨境况——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描述的“河边挑水需往返三里路”的场景,如今已被标准化供水网络彻底改写。这种变化印证了一个历史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民生理想才能摆脱“纸面承诺”的宿命,转化为惠及百姓的现实图景。
二、从“一盘散沙”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跨越
中国近现代史反复证明,国家治理的薄弱环节在基层,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也在基层。晚清至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皇权不下县”的治理困境,导致外敌入侵、灾荒频发时基层社会往往陷入溃散的境地。而槐树坪村的实践,恰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历史智慧。
驻村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将149户困难群众紧密联结成发展共同体,这与近代中国乡村的“散沙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工作队分享的“消费助农”案例尤其令人触动: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60余万元消费帮扶资金不仅让“两子一蜜”(橙子、李子和蜂蜜)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更让村民意识到“组织起来”的力量。这种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治理模式,既延续了革命时期“支部建在村上”的优良传统,又创新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实现路径,为我在纲要课中讲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了鲜活注脚。
三、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历史接力赛中的乡村担当
站在槐树坪村新修的产业路上,远眺成片的果树园,我清晰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孤立的时代命题,而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关键一环。从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的抗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改革,乡村始终是中国历史变革的重要场域。
槐树坪村打造的“两子一蜜”特色产业,恰是新时代乡村参与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当了解到村集体经济在工作队帮扶下实现显著增收时,我联想到近代中国农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描述的“农村破产”景象,如今已被产业兴旺的新图景取代。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历史馈赠,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奋斗的必然结果,更是“发展是硬道理”在乡村大地的具体呈现。
此次槐树坪村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能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阐释,更要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作为纲要课教师,我将把槐树坪村的变迁案例融入教学,引导学生从历史纵深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它既是对近代以来民生理想的历史回应,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挖掘这类实践素材,让纲要课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