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中国肌理的田野调查,是打破书斋想象、触摸时代脉搏的最直接方式。近日,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以槐树坪村为微观样本,探寻其发展变迁与基层治理的奥秘,并实地感受三峡工程的雄浑与移民精神的伟大。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一次思想的淬炼与精神的洗礼。它极其生动地印证了“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深刻必要性,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蕴含于人民之中的伟大创造精神,有了更为具象、深切和饱满的认知。
一、党建引领与内生动力:槐树坪村的振兴启示
秭归县槐树坪村的故事,是一个从传统农耕走向多元发展的微观中国叙事。其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依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充满智慧的人民,一步步探索、奋斗出来的。调研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的振兴,外部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根本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而党建引领正是点燃这内生动力的核心引擎。
村党支部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嵌入村庄日常肌理的“主心骨”。它不仅是政策的传达者,更是发展的谋划者、矛盾的调解者和群众的贴心人。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不断夯实,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不断强化,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我们看到,有党员带头试种新品种柑橘,成功后无私向村民推广技术;有党员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对接市场,解决了一家一户“小散弱”的难题;在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场,冲在最前面的也往往是党员。这种“支部带领、党员带头”的生动局面,让党的组织优势成功转化为了发展优势,将分散的农户凝聚成了振兴的共同体。
二、精准赋能与持久耕耘:武汉学院驻村工作队的实践样本
近五年来,槐树坪村的变化离不开一支特殊的队伍——武汉学院驻村工作队。他们的工作成果,是精准扶贫理念在乡村振兴新阶段的延续和深化,为我们理解高校如何服务社会、知识如何赋能乡村提供了鲜活样本。
工作队带来的远不止是资金和项目,更是理念、视野和持久的陪伴。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精准把脉村庄发展的痛点与堵点。一方面,他们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为村庄发展规划、产业升级提供专业咨询和建议,推动农作物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两子一蜜”特色产业,帮助秭归脐橙等特色农产品触网扩销,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他们关注人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和文化层面。通过开展“暖阳计划”支教活动,组织文化下乡,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培育乡村发展的后备力量。
五年的坚守,意味着工作队见证了村庄的四季轮回,也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这种“持久战”式的帮扶,体现了真正的责任与担当。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的是沉下心来、久久为功的韧劲,需要的是将外部助力转化为内生动力的智慧。工作队的实践,正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理念在乡村田野中的具体践行,丰富了思政教育中关于奉献、责任与使命的内涵。
三、国之大者与人民伟力:三峡工程的沉浸式教育
从槐树坪村的微观场景走向三峡大坝的宏观奇观,所带来的视觉与心灵冲击是无比巨大的。站在三峡大坝“185平台”,眺望这座横截长江的“钢铁长城”,聆听江水奔腾通过坝体的轰鸣,关于中国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优势的论述,都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现实。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与安全运行,是几代中国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国力强盛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治理江河、兴利除害千年梦想的现代表达。
而比工程本身更令人动容的,是其后所蕴含的移民奉献精神。随后的三峡移民博物馆之旅,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博物馆里,一张张搬迁前的全家福、一件件承载乡愁的老物件、一幅幅移民在新家园奋斗生活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了国家建设,超过百万的三峡库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告别世代居住的故土,迁往陌生的他乡。这种国家至上的奉献与牺牲,是何等崇高的家国情怀!
这使我们深刻反思,在思政课堂上,我们常常讲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而三峡移民正是这些宏大词汇最具体、最悲壮,也最光荣的注脚。他们用行动定义了什么是“国之大者”。这份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是思政教育最宝贵、最生动的资源。它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平凡个体的非凡付出。思政课教学,必须将这些鲜活的人民史诗请进课堂,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刻含义。
四、知行合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思考
秭归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大课堂”教育,它照见了传统“思政小课堂”存在的某些不足,也为其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首先,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理论的说服力最终源于实践的证明力。闭门造车式的理论灌输,远不如一次深入的田野调研带来的触动深刻。思政课应大胆“走出去”,建立更多稳定的实践基地,设计更多有价值的实践主题,让学生有机会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触摸到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升华认识。
其次,要善于运用“身边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槐树坪村的党员干部、武汉学院工作队的师生、三峡移民中的普通一员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奋斗者。思政课教学要挖掘和引入这些鲜活素材,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最后,要致力于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一次成功的思政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层面),更要让他们“感受”(情感层面)和“认同”(意志层面)并最终“践行”(行动层面)。秭归的实践让我感受到了情感的冲击和意志的锤炼,这种体验是纯理论教学难以企及的。因此,思政课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主题研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将对国家、对民族、对党的热爱与认同,转化为刻苦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总结而言,秭归调研是一次思想的远足,也是一次精神的淬火。它让我们无比真切地看到了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党的领导如何落地生根,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如何赋能发展,看到了人民的奉献如何支撑起国家的伟业。这一切,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自觉地将“小课堂”与“大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真理、增长才干、砥砺品格,最终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