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下午,武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通识教育课部在图书馆104会议室成功举办“AI赋能教学”经验交流会,旨在通过分享身边教师真实的教学案例与实用技巧,破解AI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实操难题,推动AI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交流分享环节,教师们的实践案例生动具体,充分展现了AI在教学中的多样应用。首先,罗琳洁老师以职业规划和就业课程为例,介绍了教师借助豆包、DEEPSEEK、ChatGPT等工具,生成职业规划案例,带领学生从指令设计、逻辑架构、语言风格等角度,对AI生成案例展开剖析,助力学生快速领悟职业规划的规范与要求。

陈琳、张翠萍和熊平安教师聚焦于备课效率的提升,陈琳老师以思政课为例,展示了如何用“豆包AI”快速生成不同难度层级和知识点的讨论题。张翠萍老师详细介绍了她如何输入场景描述和风格要求,让AI工具在短时间内生成了多张展现授课内容的示意图,丰富了课件视觉呈现。
罗玮老师则分享了运用学习通内置的AI学情分析工具,快速处理课程讨论区海量学生发言的经验。她通过设置关键词标签和情感分析,使AI系统自动生成了可视化的讨论热点分布图和观点倾向统计,帮助她精准把握学生困惑点,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依据。
杨志婷教师以应用写作课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AI批改作文,圈出常见语病,用大数据定位学生普遍存在的短板,记录评分、评语以及修改轨迹,便于学生了解自身写作发展脉络。
最后是王利军副院长重点介绍了理论课教学与人工智能的契合点,他强调人工智能可以从宏观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实例的穿插、恰到好处的板书等方面助力课程教学。还以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AI生成课程导入案例、快速制作选择题、生成教学图片素材、辅助进行学情分析等。他强调AI能高效产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初始素材,教师再加以润色融合自己教学思想即可用于课堂讨论。
最后,王利军副院长着重阐述了理论课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点。他指出,人工智能可在宏观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实例的穿插、恰到好处的板书等多个维度有效赋能课程教学,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此外,他还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了现场演示,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潜力。
每位教师的分享都紧扣“真实、具体、可模仿”的要求,细致拆解了操作步骤和应用场景。在“效果怎么样”部分,大家普遍反馈:AI工具在节省重复性劳动时间(如素材搜集、基础题目生成、数据初步整理)方面成效显著,当然,教师们也不回避对“AI致蠢”的担忧,提出要直面AI对学生批判性能力消解的挑战。
此次经验交流会为教师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让AI教学应用的“身边经验”得以快速传播,不仅拓宽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更激发了大家主动探索AI赋能教学的热情,为学院后续推进智慧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